降本增效咨询培训-先行者和领军者
微信公众号 13316568397
当前位置: 首页 首页

下属永远在观察领导,看领导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

发布日期:2025-03-11访问次数:17
十多年前,我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,日本的住友电工,去给他们辅导精益管理。在辅导的过程中,有两次参与精益改善发表。他们总经理是日本人,听不懂中文,我就问他们总经理的翻译,我说我们老总听不懂中文,为什么还要来参加呢?翻译就问他们总经理,他们总经理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工整写下: 「現場にいることが最大の支持です」 (在场就是最大的支持)
这让我想起丰田章男在回忆录里提到的故事:丰田佐吉发明自动织机时,每天有12小时泡在车间。这种"现地现物"(Genchi Genbutsu)的管理哲学,让日本制造业淬炼出独特竞争力。

▍当中国集团遭遇"精益断崖"

而三年前我在某央企的经历。这家年营收超3000亿的制造业巨头,最初推行精益时堪称教科书级操作:董事长亲自挂帅领导小组,每周三雷打不动参加改善会议。前三个月,设备综合效率(OEE)从68%跃升至82%,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了12天。

但第四个月,董事长就慢慢地不来了,管理层的出席率呈现"断崖式下跌":副总出席率从100%降到40%,中层干部更是出现集体"翘班"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说的"上下同欲者胜",当高层不再"同欲",精益推进很快变成各部门的应付差事。

年终总结会上,设备部长指着下滑的KPI曲线狡辩(说错了,是辩解):"领导都不来,我们怎么有动力改进?"这句话完美印证了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——下属永远在观察领导的行为信号。

▍破窗效应:管理失效的传染链

这两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詹姆斯·威尔逊的"破窗理论"在管理中的残酷体现。当第一扇窗户(高层缺席)被打破时,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就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坍塌:

总经理缺席→副总懈怠→中层观望→基层糊弄

这种自上而下的衰减效应,在住友电工却被有效阻断。松本先生虽然听不懂具体汇报,但每次都会做三件事:

提前15分钟到场翻阅资料

用红笔在报告上标注疑问

会后与改善团队合影留念

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恰恰暗合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强调的"象征性管理"——领导者的仪式感会转化为组织动能。就像稻盛和夫拯救日航时,每天穿着机修工服出现在机库,用身体语言传递变革决心。

▍戈恩的警示:缺失的现场主义

反观某些企业高层的"精益表演秀",让人想起卡洛斯·戈恩在《重生》中的反思:"当我开始依赖PPT而不是车间数据时,日产就开始偏离改善轨道。"这种脱离现场的管理,最终酿成日产的经营危机。

在住友电工,我亲眼见到松本先生带着高管团队每月参加"Gemba Walk"(现场行走)。他们会在车间白板前驻足讨论,用"5Why分析法"追问设备故障根源。这种场景让我想起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——当领导者在现场较真,员工自然不敢懈怠。

▍从孙子兵法到现代管理:打造领导力闭环

要打破精益管理"雷声大雨点小"的魔咒,需要构建领导力参与的完整闭环:

【始计篇】顶层设计
学习华为任正非"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",建立管理层定期现场巡检制度

【作战篇】身先士卒
效仿三星李健熙的"7-4制"——早上7点到达现场,持续工作4小时

【谋攻篇】赋权赋能
运用杰克·韦尔奇的"活力曲线",将精益成果与干部晋升强关联

【军形篇】文化塑造
像京瓷推行"单位时间核算"那样,把改善意识植入考核体系

▍给中国企业的三剂解药

结合二十余年咨询经验,我总结出破解高层参与困境的解决方案:

仪式化参与
学习日本企业的"朝礼制度",每天用15分钟管理层现场巡查取代月度汇报

可视化承诺
设置"领导改善看板",公示高管参与次数和改善建议采纳情况

游戏化考核
借鉴谷歌OKR体系,将管理层精益参与度与绩效奖金阶梯挂钩

就像松下幸之助说的:"企业管理,说到底就是人心管理。"当领导者用脚步丈量车间,用双手触摸产品,精益管理才能真正从口号变成肌肉记忆。

站在2023年的智能制造浪潮中回望,那些倒下的企业何尝不是输在"领导缺位"这个起跑线上?当住友电工的中国工厂仍在持续刷新交付周期纪录时,或许该重温松本先生那句朴素的真理——在场,就是最好的管理语言。

(文末互动)你的领导最近一次出现在车间是什么时候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。

相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