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本增效最大的陷阱就是降本不增效的问题,搞了一堆“假动作”,年年在搞,每年结算各部门“降本增效”的业绩都很不错,但公司总账上却没多出来什么利润。
1、形式主义,表面文章:
把降本增效搞成了“运动”,轰轰烈烈搞形式,扎扎实实走过场,一级忽悠一级。去年年底结算,发现利润下降了,今年就高喊降本增效。
老板说要提升人效,大家就卷加班,领导未到我先到,领导没走我不走;大家还会卷工作量,文档化、标准化、各种报表、各种会议、各种漂亮的PPT;各种看上去忙得不可开交的表演。
2、短视行为,牺牲长远:
在追求短期降本增效目标时,采取了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。比如,为了降低成本,过度压缩研发投入、减少员工培训、降低产品质量标准等。
这些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带来成本的下降,但长期来看却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,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真正的降本增效应当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,而非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。
3、盲目跟风,缺乏创新:
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降本增效新方法、新技术,一些企业未经深思熟虑便匆匆上马,希望通过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提升,然而,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,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。
缺乏创新精神和个性化解决方案,往往导致这些“拿来主义”的尝试最终沦为无效甚至负面的“假动作”。
4、把降本变成任务强压均摊到各部门:
去年利润下降了5个点,今年一定要赚回来。怎么赚呀,降成本啊!差多少就降多少吧,然后把成本均摊到每个月、各个部门。
比如,这个月要降低50万的成本,那就销售部门降10万,运营部门降10万,技术部门降10万,在线部门降10万,人力和行政部门降10万。
把降本变成任务,每个部门在KPI指挥下各自为战,你裁员,我降薪,你找外包,我就低价采购工具和消耗品……
看似在降本,结果是各个部门相互挖坑,比如采购的价格是降了,生产的返修率提升了、质检工作量增加了,然后销售不好卖了,售后电话长期占线了。
省点小钱,坏了大事。
5、领导不重视,没专门的组织:
降本增效是“一把手工程”,必须要有全局的思考,而不是各部门平均分配,没有一把手全盘统筹,没有专门的组织去推动变革性的降本增效方案,纯粹靠各部门“各显神通”,这样的降本增效迟早沦为一个笑话。
就算一些很优秀的企业,没出现各部门相互挖坑等情况,各自为战的“降本增效”也搞不出多大的动静,反而可能中间因为协调的问题,随便出来一个状况,所有“降本增效”的成果,都不够去填坑的。
6、减人,把员工当成本:
没把人当人呀,把人当成本了,那降低人工成本不就是裁员是最快的吗?要裁当然先裁成本高的呀,裁一个高P的顶好几十个员工呢,当然员工也是可以345办法的嘛(3个人干5个人的活,拿4个人的工资)。
但人不是成本,人力是企业的资本啊,人才的浪费才是企业最大的浪费。你让潘长江去打篮球,让姚明去开飞机,把人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,这才是最大的浪费。
7、减福利,忽视管理成本:
当然,也会有傻子给老板出点子,砍掉员工的带薪假、砍掉房补和交通补贴、取消班车,取消食堂……
老板那个高兴啊!这小子太上道了,我润出去之前,打个瞌睡,还有人送枕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