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一鸣说过:"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"。在人效提升这场战役中,真正的胜负手从来不是压榨员工的"管理技巧",而是组织进化的系统能力。当你的企业还在用345薪酬玩数字游戏时,竞争对手早已在组织韧性上构筑护城河。
一、当管理工具沦为裁员的遮羞布
最近走访长三角制造业企业,听到一个令人后背发凉的对话:
"你们公司人效提升方案做得如何了?"
"按总部要求搞345薪酬呢,砍掉30%的人,剩下的人工资涨20%,活反正能堆下去"
"我们更狠,直接让5个人干8个人的活,反正现在求职市场..."
这种披着管理创新外衣的粗暴裁员,正在让345薪酬彻底变味。
任正非说过:"管理不是拧毛巾,不能把员工当甘蔗"。可如今,多少企业把345薪酬变成了压榨工具?研发总监被迫兼任三个项目负责人,销售经理要扛起离职同事的客户,生产班长连续三个月没休过周末——这些打着"高绩效高回报"旗号的操作,正在摧毁组织最宝贵的资产:人心。
二、345薪酬的正确打开方式
让我们回归本质:345薪酬模型诞生于互联网爆发期,其核心逻辑是——当业务处于指数级增长时:
- 用3个人完成5个人的工作量
- 通过4个人的薪酬包激发潜能
- 最终实现5个人的业务产出
字节跳动2016-2018年的实践堪称典范:在DAU从3000万飙升至2.5亿的狂飙期,通过"高目标+超额激励",让算法团队在18个月内完成竞品3年的迭代速度,核心成员年薪直接翻倍。
但请注意三个前提条件:
1. 业务处于上升通道,增量空间明确
2. 岗位具备强结果导向特性
3. 员工能力存在20%以上的提升空间
三、衰退期用345=加速死亡
今年服务某消费电子企业时,发现惊悚案例:
这家年营收下滑40%的公司,强制推行345薪酬。结果?
- 核心研发流失率从8%飙升至35%
- 设备稼动率不升反降到68%
- 次品率突破历史峰值
为什么?当市场萎缩时,强行增加工作负荷只会导致:
1. 员工在存量蛋糕里内卷
2. 创新动力被生存焦虑取代
3. 组织信任基础崩塌
更可怕的是隐性成本:某家电巨头测算发现,每裁撤1个正式岗,会产生2.7万元/月的隐性损失(包括培训成本、试错成本、跨部门协作损耗)。
四、人效革命的正确姿势
在苏州某光伏企业看到惊艳实践:
1. 战略级目标分解
通过BI系统实时监控:
- 生产部:人均产出台数 vs 行业基准值
- 研发部:专利转化收益率
- 质量部:客诉闭环周期
3. 柔性组织设计
- 销售团队按客户集群重组为"铁三角"单元
- 生产车间实行"细胞式"承包制
- 研发部门建立"预备役"人才池
五、给管理者的救命指南
1. 订单荒时期
- 立即成立战时订单小组(销售+研发+交付)
- 启动"全员营销"激励计划
- 与上下游组建战略联盟
2. 转型阵痛期
- 用"三三制"重组团队:1/3守存量,1/3拓增量,1/3探索创新
- 实行项目跟投机制
- 建立内部人才市场
3. 不得不裁员时
- 优先砍掉重复性岗位
- 保留核心人才"火种"
- 做好离职人才资源池
你们公司的人效提升方案见效了吗?欢迎留言区分享血泪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