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企业内部会议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紧锣密鼓地召开了。会议中,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得意洋洋地向大家汇报:“我们采购部今年在降本增效方面可是下了大功夫,成效卓著。就拿我们的矿车来说,一台260吨的大型矿车,采购成本直降100多万,这车售价3000万,您说说这降本增效的效果能不好吗?”话音刚落,原本安静的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。售后服务部门的小伙伴却仿佛被踩到了尾巴的猫,跳了起来高喊:“质量不行!质量不行!”这突如其来的反转,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俊不禁。这位采购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一脸懵圈,心想:“我这不是降成本了吗?怎么你们还不满意?”售后服务部门的小伙伴则振振有词:“采购部门虽然降了成本,但我们售后服务部门的质量损失成本和维修成本可是直线上升啊!这到底是降本增效,还是降本减效?”

企业在追求降低成本的同时,往往容易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本增长。
这种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做法,不仅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,反而可能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,企业可能会遇到多种会造成此消彼长陷阱的做法:
1. 成本均摊的盲目性:
企业简单地采用成本均摊的方式,试图通过平均(或按比例)分配成本来降低整体开支,或直接各部门认领降本增效的任务,研发要降多少、采购要降多少、生产要降多少......等等。
这种做法忽视了不同部门、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异性,或各部门本身在成本控制上的差异,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,甚至影响核心业务的发展。
企业应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,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,并根据业务需求和战略优先级合理分配资源。
2. 牺牲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:
在资金压力下,为了短期内降低成本很多企业会这么干。
保险一点的,可能采取过度压缩研发投入、减少员工培训,这确实在短期内不会对企业造成任何伤害,也能临时解决问题,但就怕这东西跟鸦片一样上瘾,不是很有魄力的老板,后来都很难再回去。
砍供应商?想多了,现在每个行业的透明度都很高了,相同条件下的价格都已经没多大的水分,没啥砍的了。
唯一剩下的就是降低产品质量标准,这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成本下降,但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,并且是无法弥补的伤害。
企业应保持战略眼光,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,确保降本增效措施不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。
3. 忽视员工利益导致的士气下降:
企业在降本增效过程中,可能通过裁员、降薪等方式削减人工成本,当然这个操作得好,是很有效的,如果本身机构就臃肿,职位冗余,那能立竿见影。
但如果不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评测,随便的裁减,那问题就大了。
因为一般这这操作不会是针对一线干活的员工,因为裁他们裁不出多少钱来,他们的薪也实在是没什么降的了,再说,如果真动一线干活的,那人都会跑光了,没人干活了。
一般被降薪裁员的都是拿高工资的管理或高级技工,但这要是操作不好,就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、工作效率下降。
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,还可能引发员工流失和招聘困难。
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利益和发展,通过优化薪酬结构、提供培训机会、增强员工归属感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,就算需要裁员减薪,也必须通过合理的定编、定岗、定员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4. 形式主义与实际效果脱节:
一些企业在降本增效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改变,如增加工作时间或工作量,却忽视了工作质量和实际效果,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往往导致员工疲惫不堪,工作效率反而下降。
如“领导不走我不走”、“灯光为领导而亮”、“上班磨洋工,下班“奋力”赶工”等
企业应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形式,通过优化工作流程、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。
5. 忽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:
在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的过程中,企业可能只注重价格而忽视了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,如供应商的稳定性、物流的可靠性等。
这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质量问题频发,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。
企业应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,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。
6. 过度依赖单一降本措施:
一些企业可能过于依赖某一种降本措施(如采购低价原材料),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降本机会。这种单一依赖的做法可能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灵活性。
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降本措施,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综合的降本策略。
那么,如何才能避免这种“陷阱”呢?
首先,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全局观。
降本增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,更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。
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我们还需要关注产品质量、售后服务、品牌形象等方面的影响。
其次,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协作机制。
采购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售后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,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。
降本增效,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短期的利益得失,而应该放眼长远,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