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几位HR同行喝酒,聊到绩效考核时,有人吐槽:“老板天天喊降本增效,员工一听绩效就翻白眼,我们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!”这话瞬间戳中痛点——绩效考核到底是该为公司“割韭菜”,还是帮员工“种庄稼”?
经典案例:海尔张瑞敏曾说:“企业是人,人是目的,不是工具。” 如果绩效考核变成压榨员工的“工具”,最终只会逼走人才。就像某互联网大厂曾因“末位淘汰制”引发员工集体抗议,结果业绩不升反降。绩效的初衷应是“共赢”,不是让HR为了自己的业绩“牺牲员工利益去填公司财报”,最后受害的是老板,吃亏的是员工。
"企业唯一的正当目的是创造顾客。"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这句话,恰能解释为何我们总在薪酬绩效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——当我们把目光局限在"怎么分蛋糕"时,往往忘记了"怎么把蛋糕做大"这个根本命题。
一、绩效设计要“算账”,但请别“算计”
1. 我们可以计算员工的利益,但不要算计。
计算”是科学,“算计”是权术。管理学金句: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强调:“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。”好的绩效设计,应该是帮员工定制计划、拆解目标、提供资源,而不是拿鞭子抽着人跑。
去年华为内部论坛爆火的"绩效是油门,薪酬是油箱"理论,与任正非"不让雷锋穿破袜子"的朴素管理哲学不谋而合。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:某电商公司为冲刺双十一,强制要求客服团队连续30天"自愿加班",承诺的3倍奖金却在活动结束后变成"团队激励基金"。这种把员工当燃料的绩效设计,本质上是在透支组织信用。
2. 警惕“绩效暴政”:KPI越细,人心越散
某传统企业老板要求销售部“每天打100个电话,少一个扣50元”,结果员工批量伪造通话记录,团队内卷成风。绩效考核一旦变成“数字游戏”,就会催生造假、短视和恶性竞争。
反向案例:谷歌的OKR(目标与关键成果)模式为何成功?因为它强调“目标透明、过程协作”,员工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贡献公司战略,而非被冰冷的数字绑架
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《活法》中提出"作为人,何谓正确"的思考原点。真正的绩效管理应该像宜家的模块化家具——既有标准化接口(KPI体系),又能自由组合(个性化发展)。某跨国药企的案例值得借鉴:他们将新药研发周期分解为12个关键节点,每个节点设置"阶梯式奖金池",即便项目最终未上市,参与团队仍能获得过程奖励。这种设计让离职率下降40%,专利数量同比翻番。
二、绩效是“插头”,薪酬是“插座”——不改革薪酬,搞绩效就是耍流氓
1. 老板爱绩效,员工爱薪酬?HR如何“端水”
想让老板喜欢HR,就做绩效;想让员工喜欢HR,就做薪酬。这话看似矛盾,实则揭露真相——绩效是老板的“望远镜”,薪酬是员工的“温度计”。
名人名言:任正非曾说:“钱给多了,不是人才也变人才。” 华为的“分钱哲学”之所以被追捧,是因为它用薪酬证明:员工的付出一定会被看见。
2. 薪酬改革不落地,绩效考核变“空中楼阁”
某创业公司推行“全员绩效排名”,承诺前20%加薪,结果年底老板一句“资金紧张”,奖金缩水一半。员工怒斥:“画饼时天花乱坠,分钱时装聋作哑!”薪酬与绩效脱钩,就像插头不匹配插座——再好的制度也通不了电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·西蒙说过:"管理就是决策。"当我们把薪酬体系比作电路系统,就会发现很多企业正在犯"用220V插座配110V插头"的危险错误。某上市制造企业的教训触目惊心:花200万引入的平衡计分卡系统,最终因未调整薪酬结构,导致核心技术人员集体跳槽竞争对手。
这让我想起海底捞的"计件工资+"模式。服务员每接待一桌客人获得基础积分,顾客满意度达标的再加激励分,带教新人另有导师分。这种"插座式薪酬"设计,使员工收入透明可预期,2019年财报显示其人效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8%。正如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·赫茨伯格在《工作的激励因素》中强调:"真正有效的激励来自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。"
三、薪酬激励要“科学发糖”,拒绝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
1. 工资靠“要”,奖金靠“拍”,福利靠“熬”?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奖金是拍马屁拍来的,熬的时间越长,把别人都熬走了,自己的福利就是最好的了。
反面教材:某国企中层干部年年考评“优秀”,只因擅长陪领导打球,而一线技术骨干因不善交际始终升迁无门。长此以往,团队战斗力可想而知。
2. 建机制:用“规则”代替“人情”
孔子曰:“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,而患不均,不患贫,而患不安”。不应担心人少,只需担心分配不均;不要担心财富不多,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;财富分配均平,便无所谓贫穷;人民和睦相处,便不觉得人少;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。
员工不仅关注绝对收入,更在乎相对公平,如果大家都差不多,少点又有什么关系呢?
微软前CEO萨提亚·纳德拉在《刷新》中揭示的转型秘诀,对薪酬设计极具启发:"从固定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"。某互联网大厂的"薪酬阳光工程"值得参考:建立贡献值量化系统,将代码提交量、故障解决率、知识沉淀度等20余项指标纳入算法模型,每月生成个人价值热力图。这种"用数据说话"的机制,使调薪争议减少70%。
3、让努力看得见
同一岗位设多级薪资,员工可通过能力提升自动晋级,减少论资排辈。
特斯拉工厂用“数据看板”实时展示生产效率,员工清楚知道“多产一辆车能多赚多少钱”,主动性大幅提升。
但薪酬管理不能陷入纯技术主义陷阱。正如谷歌人力运营高级副总裁拉斯洛·博克在《重新定义团队》中强调:"要相信员工不都是理性经济人。
"某新锐消费品公司的"惊喜奖金"制度颇具创意:每个季度由系统随机抽取5%的员工,给予其直属领导3万元自由支配奖金。这种反直觉设计,反而促进管理者更用心观察下属的隐形贡献。
四、新生代职场人的激励革命:从"熬年头"到"创价值"
面对新世代员工,传统薪酬体系遭遇空前挑战。领英《2023全球人才趋势报告》显示,00后职场人把"即时反馈"的重要性排在薪酬之前。某游戏公司的"金币系统"让人耳目一新:完成项目里程碑可获虚拟金币,既能兑换假期、培训资源,也可折现或投资内部创新项目。这种游戏化设计使员工主动加班时长增加但抱怨率下降。
管理学大师查尔斯·汉迪在《第二曲线》中预言:"未来组织更像交响乐团而非金字塔。"某咨询公司的"技能证券化"试验印证了这个判断:员工可自主选择将专业技能"上市",其他项目组使用其服务需支付"知识币",年终按持币数量分红。这种设计使公司知识复用率提升60%,资深顾问离职率降至行业最低水平。
结语:
站在管理百年发展的长河中回望,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丹尼尔的神经管理学,薪酬绩效变革始终围绕"人的价值解放"这个永恒命题。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·德鲁克留给我们的终极思考:"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,他们需要自主性。"当我们的薪酬体系能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,让每次绩效考核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庆典,或许就能找到那个让老板与员工共同微笑的黄金分割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