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来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,来改善人效,降低人工成本呢?最有效的方法是三减,就是减部门,优化一些锦上添花的部门;减层级,优化一些上传下达的部门,优化一些管理幅度不够的部门;减岗位,一些不能创造价值的,职能相似的岗位,把它优化掉。
那我到底要不要这个岗位呢?岗位的配置没有该不该,只有值不值。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不仅能让你公司运转得更顺畅,还能激发员工的潜力,提升整体生产力和竞争力。那么,具体怎么操作呢?今天就来聊聊一个被广泛认可的“三减”策略——减部门、减层级、减岗位。听起来简单,但做对了效果惊人!
1、减部门:砍掉“鸡肋”部门,聚焦核心业务
很多公司随着业务发展,部门越设越多,但并不是每个部门都那么重要。有些部门可能只是“锦上添花”,对核心业务和业绩的贡献并不大。这时候,你就得好好分析一下,哪些部门可以合并,甚至直接砍掉。
比如,有些公司有好几个营销部门,或者研发小组功能重叠,这种重复设置不仅浪费资源,还可能导致内部竞争和内耗。通过整合这些部门,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,还能让团队协作更高效,资源更集中。
关键点:别让“部门膨胀”拖累你的效率,该合并的合并,该砍的砍,聚焦核心业务才是王道!
2. 、减层级:扁平化管理,让决策更快、更准
层级太多是很多大公司的通病,结果就是决策慢、信息传递失真,甚至滋生官僚主义。优化组织结构时,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层级,让决策更贴近市场和一线员工。
比如,有些大公司有五六个管理层级,但实际上很多决策根本不需要层层审批。通过减少层级,不仅能加快决策速度,还能让员工更有责任感和创造力。毕竟,谁不想自己的工作更有自主权呢?
关键点:层级太多=效率低下,扁平化管理=快速决策+员工积极性提升!
3.、减岗位:优化岗位设计,砍掉“无效”岗位
每个公司都有一些岗位,看起来很重要,但实际上创造的价值有限,或者和其他岗位职能重叠。对于这些岗位,你得好好评估一下,如果确实没啥用,那就果断优化掉。
这里的“优化”不是简单裁员,而是通过重新设计岗位,提高整体效率。比如,有些公司的行政助理岗位做了很多琐碎的工作,但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化处理。减少这类岗位,不仅能降低成本,还能让公司更专注于核心业务。
关键点:岗位不是越多越好,关键看它能不能创造价值。无效岗位=浪费资源,优化岗位=提升效率!
4.、如何判断一个岗位该不该留?
在优化岗位时,别光看成本,还得看它带来的收益。有些岗位虽然工资高,但如果它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,那这个岗位就是值得的。反之,如果某个岗位的成本远超过它创造的价值,那就得考虑优化了。
举个例子:一个年薪40万的高端技术人才,如果他每年能为公司带来1000万甚至2000万的效益,那这个岗位的增加就是非常明智的决策。
关键点:岗位配置没有“该不该”,只有“值不值”。成本和收益要综合考虑,别光看工资单!
5.、灵活定编,别太死板
在定编时,别太教条。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,灵活调整岗位数量和人员配置。如果某个岗位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,哪怕成本高,也得增加人手来保障运作。
举个例子:广州一家芯片公司是华为海思的合作伙伴,他们的负责人曾说过:“办公室人员只有在工作很忙的时候,才会想办法提升效率。”这句话揭示了人员配置与工作效率的关系——人少任务多,往往是提升效率的关键。当员工面临较大工作压力时,他们会更珍惜时间和资源,想方设法提高效率。
关键点:灵活配置人员,别让“人浮于事”拖累效率。人少任务多=效率提升!更要注意的是,“人少任务多”的前提是“人浮于事”。而不是让你去花一分工资让干三个人的活。
6.、激励员工,激发创造力
优化组织结构不仅仅是削减岗位和层级,还得注重员工的激励和配置。通过合理的岗位设计和激励机制,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。
关键点:优化结构+激励员工=双赢!员工积极性提升=公司效益增长!
总结:通过“三减”策略——减部门、减层级、减岗位,你可以有效提升人效、降低人工成本。但别忘了,优化组织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,你得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公司发展需求,灵活调整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。
最后提醒:优化组织结构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,灵活调整。记住,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只是目标,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是目标达成的保障。